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理论研究

张国钧:以“数字驱动”提升税收治理效能的探索与思考

2021年01月08日 来源: 《税务研究》2021年第1期 作者: 张国钧

  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可以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消融物理距离、改变信息不对称的局面,迅速穿透传统组织,融合部门边界,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理效能,因此,数据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增列为生产要素,要求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列为五大核心要素之一。税收大数据是提升税收治理能力的重要战略资源,税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发挥税收数据优势和潜力,为加快税收现代化建设加力提效,更好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时代命题:提升税收治理效能的必然选择

  (一)从服务国家治理看,税收数据治理是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在2020年战疫情、促发展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肯定了大数据在疫情监测、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科技抗疫”“大数据网格化防疫”彰显了强大的力量,全国各级税务机关“以税资政”“以数据精准帮扶”,在“数据服务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数据治理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完善政府服务与管理的重要手段。税务部门掌握着海量税收数据,必须主动适应“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生产要素”这一客观规律,持续有效提升数据治理能力,高质量推进税收现代化建设,更好地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

  (二)从服务发展大局看,税收数据治理是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标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数字政府”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在5G通信、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发力,稳步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管理部门,税务部门只有主动适应生产关系变化,坚持加强税收数据治理,向数据这个新型生产要素要生产力、要工作效率、要实际成效,才能不断提升税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能。

  (三)从加快税收现代化建设看,税收数据治理是有效破解当前税收治理难题的主要手段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强调:“税收事业要想拥有光辉灿烂的明天,根本要靠改革,关键要靠信息化。”近年来,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构建更加现代化的税收管理服务模式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尤其是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相关主体之间在数据信息共享、信用评价等方面提供了解决方案,为构建现代化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体系奠定了技术基础。据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统计数据,深圳商事主体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分人盯户”“以票管税”“属地管理”等传统税收征管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智能化征管的实际需要。当前,亟须发挥新要素、新技术、新手段的作用,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利用涉税信息数据资源,并使之成为倒逼税收治理体系变革的技术工具、促进税收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加快税收现代化建设。

  二、实践探索:以数字生产力提升税收治理效能

  近年来,深圳税务紧跟深圳改革发展步伐,将人才优势与税收大数据优势结合起来,在用好税收数据分析、深挖税收数据价值、提升税务监管效能等方面深耕细作,对现有工作理念、业务规则、管理流程进行数字化“解构+重构”,通过数据管理和数据挖掘,将原本分散、静态、闲置的税收数据,按照使用需求进行聚合、建立连接、实时联动,并促进数据间的交互共享,推动税收治理从传统依靠人力、经验方式向“用数据说话、依靠数据决策”转变,做到依靠数字生产力推动实现高效征管、精准风控、智能用票、共情服务,积极探索系统全面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一)以数字生产力推动税收征管更高效

  深圳税务通过强化各类税收数据的集成整合,主动推进与市场监管、公安、住建等部门间建立合作机制实现数据共享、交互运用,打造数字化税源管理体系,着力构建“高精准”的基础税源管理体系,努力实现对纳税人户籍构成与变动100%掌握、行业产业归属管理100%到位、纳税人分级分类及行为规律管理100%精准。通过构建基础税源管理平台,实现一局式、一科式、一人式、一户式数据模块功能,全方位展示基础税源管理状况;利用深圳市政法委网格化以及顺丰地图等数据,建立基础户籍地图、税源地图,并与金税三期系统进行大数据比对,使企业注册经营地址错误识别率近100%,推进基础征管由“人盯人”“人盯户”向数据精准定位、税源精准掌控转变。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大学习能力,根据对海量业务办理数据的解析,为税务人员提供精准的审核操作建议,并结合流程自动化实现复杂业务的智能化操作,打造智能化审批业务体系,推动税收工作从传统的“依靠经验”“人工判断”“重复操作”向“依靠数据”“智能判断”“自动运行”转变。开发上线审批业务数字化转型平台,做到“精准推”十大类决策辅助信息、智能化审批“给建议”、“自动批”机械重复操作、“系统派”平衡任务量。通过智能化协助,人工审批实现提速70%,减负体验明显,审批业务实现了从人工经验向数字支撑、智能辅助转变。

  (二)以数字生产力推动风险管理更精准

  税收风险管理的过程就是寻找、分析、核实税收业务异常点的过程。依托税收大数据分析,可对海量涉税数据进行筛选和整理,形成具有逻辑关系的数据库;开展跨系统、跨部门的数据信息比对,准确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汇总分析风险分布的行业规律绘制风险地图,以数据分析发现风险“线索”,以数据筛选提示风险,用人工智能替代人工判断,用事中、事后监管替代事前审批,实现税收风险管理的精准化。深圳税务依托风险管理平台,将风险纳税人纳入重点监控库,并通过“金三精灵”推送至金税三期系统、电子税务局、“@深税”等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实现事前提醒或阻断、事中管理、事后风控的税收监管闭环体系,有力解决系统林立、数据孤岛、岗责不清、规则缺失问题,做到风险分析全方位支持、风险管理全流程覆盖、风险质效全角度展示,推动税收风险管理从“纸质+经验”向“系统集成+智慧管理”的精准化转变。

  (三)以数字生产力推动发票管理更智能

  发票是伴随企业发展生命周期的重要交易凭证,也是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购票难、领票难问题是制约税收营商环境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纳税人反映强烈的问题。切实解决发票管理难题,要在重视比对监管进项票信息、强化虚开风险防控的基础上,逐步转变“以控票防风险”做法,将风险防控焦点从购票环节转移至开票环节,加强对交易时发票开具的监控,做到实名办税、分类分级、实时监控、及时阻断,并推动发票信息数据资源整合,推进发票开具环节管理和将发票作为资产管理并重,实现发票全流程数字化智能管理。深圳税务认真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区块链发票试点任务,实现实时在线开票功能,发票全生命周期在链上都可查、可验、可追溯,数据不可篡改,并可与企业财务软件免费对接,切实保障纳税人用票权与开票权。同时,深圳税务将发票数据作为纳税人的资产,在加强管理和优化服务的过程中,通过集成纳税人与发票关联的经营和交易信息,一体化监控纳税人的诚信状况;纳税人在申请贷款、享受优惠、申领补贴等事项时,可以用自己的发票数据资产为自身授信;社保、金融等第三方机构在提供服务、提供证明、提供资金等开展数据增值业务时,可以验证和判断纳税人的征信,推进发票管理体系实现从“纸质管理”向智能化“资产管理”转变。

  (四)以数字生产力推动办税服务更共情

  由于信息不对称,传统的纳税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纳税人真正需求脱节的问题。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得税务部门可以依托大数据技术,广泛收集利用涉税信息,有效掌握纳税人共通性、多元化、个性化、集中性需求,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使纳税服务更加“精准”,变纳税服务“被动”为“主动”。深圳税务深入研究分析纳税人对办税服务的真实需求,运用信息化开展办税服务数字化转型,打造智能化网上办税体系,在全国率先推行“非接触式”办税,并持续推进“非接触式”办税常态化。通过拓宽电子税务局“非接触式”办税功能,215项业务实现“非接触式”办理,网上办税率达99.6%;开发移动端“@深税”互动平台专注“简洁交互”,注册用户已达60多万户,实现税企云端高效沟通;打造360°体检中心,纳税人通过税收事项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税务风险;与大企业合作开发税企直连平台提供定制化个性服务,日常办税、税企互动、定制服务等均在网上完成,办税大厅仅承担“兜底”功能、办理特殊事项和提供个性化服务,办税服务实现从“多次跑”向常态化的“非接触”转变。

  同时,深圳税务还着力建立与“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一岗责、一制度、一体系”,明确征管和科技发展部门负责制度设计和统筹推进、信息中心负责提供底层数据支持、风控部门负责风险管理数字化、人事部门负责组织结构优化和人力资源调配的职责,形成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定操作手册、优化业务流程、梳理工作指引、划分职责边界,形成环环相扣的实施路线图;建立科学的征管资源配置、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实现任务自动分配、绩效实时评价、资源合理配置。

  三、未来愿景: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税务”

  推进税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数字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化税收治理新模式,关键在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要围绕“业务数字化、管理全留痕、监控无感化、服务不打扰”的目标,对内革新理念、理顺职责、盘活数据资产、探索新技术应用,对外加强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充分整合挖掘各方信息资源,打造统一的数字化转型平台,沿着税源管理到风险管理再到纳税服务的建设路径,进行一体化集成,建立全数字化的管理链条和控制链条,最终实现工作减负增效、操作规范智能、工作数据驱动、管理无感留痕,做到监控规范严密、决策科学精准、调度动态及时,推进建立完善的“数字税务”生态体系。

  (一)强化“数字税务”思维,推进工作方式数字化

  税务数字化转型要着力克服互联互通难、数据共享难、业务协同难“三大症结”,推动税收治理从传统的粗放式向精细化、经验型向数据化、单兵式向协作式转变。为此,必须强化“数字税务”思维,遇到问题将向“互联网+”、大数据求解作为首选方案,强化统筹推进,以大局观念和协调意识,主动担当、主动协调。强化场景化运用,坚持以用的导向来推动税务数字化转型,创新推进智慧电子税务局、智慧风控、智慧稽查等的建设,创新实现业务监督和廉政风险防范成网、成链、成体系,通过全链条改造、全过程赋能,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税收提供科技支撑、融合发展。强化精准落实,将“精准”二字贯彻于“数字税务”建设全过程,实现目标任务清单化、工作推进项目化、比学赶超数字化,努力探索税收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二)强化“数字税务”顶层设计,加强体制机制支撑

  “数字税务”以数据开放、共享、融合为基础,要求打破过去业务间、系统间、部门间的数据烟囱、信息孤岛,促进税收数据的整合与协作。为此,必须加强数据管理整体规划,统一采集标准、统一共享数据接口,做好基础数据的归集、清洗,按照统一标准做好业务数据聚合,实现各类信息系统和各类业务数据集中统一管理。结合“数据服务大局”的经验做法,在统筹过程中要注重“平战”结合,既考虑常态运行的正常需求,又兼顾应急管理的特殊情况,实现在常态运转的同时为应急管理提供“即插即用”和快速转换的能力。加强数据信息的及时有效反馈,推进对基层的管理放权和技术赋能,进一步提升其数据治理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增强其数字治理能力。

  (三)强化精准精细治理,释放“数字税务”生产力

  精准治理是一种方法论,税务服务对象管理和治理之难,很大程度上难在量大、多元和多变。应对这样的局面,实现有效数字治理,就必须推进精准、精确、精细治理,转变治理方式,促进税收管理从“以票控税”转向“数据管税”,进一步深化区块链技术应用,打造可信、可查、可溯的“税务链”,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决策”转变,形成高效“税务链”生态体系。突出基层治理,强化网格化服务管理理念,既通过“问需于企”“问计于企”,将政策解读、业务办理、意见反馈融为一体,确保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又充分依托政府大数据平台以及专业公司等外部数据,常态提升基础数据准确率。关注个性化需求,通过大数据构建企业画像,计算企业管理人员的税收遵从值,分级分类实施税收征管和服务,实现“千企千面”,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政策精准匹配推送、智能申报、效果跟踪等服务,同时提升税务部门远程、实时监管能力。

  (四)强化税收数据分析,努力服务决策参考

  提升站位,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国家税务总局党委工作要求,建立涵盖税务登记、发票使用、企业产业链等多维度、全链条的税收指数体系,实现对宏观经济、税收走势和税收征管的先导性、指向性研判,服务决策参考。建立健全税收数据分析长效机制,建设融感知、分析、决策、指挥于一体的“智慧税务大脑”,推进“一键生成”的税收数据平台建设,突出挖掘发票数据、产业链分析、重点行业企业分析,细致梳理产业链、上下游需要解决的问题,定期提出务实管用的帮扶措施和建议。(作者系: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

友情提示:一周新文|税收公益服务|学术资料中心|学会记事

版权所有:中国税务学会 国新网 1012012003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6063117号-1

技术支持:北京中税和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枣林前街68号 邮编:10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