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税收史学

方志敏财税思想初探

2019年08月15日 来源: 中外税收发展史研究文集 作者: 国家税务总局江西省税务局 曾耀辉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江西与浙江、福建、安徽交界处,建立起了一块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这块根据地由于特色鲜明,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根据地”。根据地从1928年初创,最初以赣东北磨盘山区为中心,后发展到信江沿岸,1929年10月信江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方志敏任主席,根据地也称为信江根据地。1930年,根据地和红军都得到了大的发展,并先后攻占过上饶、景德镇等区域中心城市和重镇,根据地面积迅速扩大到弋阳、横峰、贵溪、余江、万年、上饶、铅山、德兴、广丰、乐平、鄱阳、浮梁(景德镇)等几个县,苏区人口由10余万增加到40余万。1930年7月,信江特委改为赣东北特委,并按照中央指示,正式成立红十军,共6000余人。同月,闽北党组织划归赣东北特委领导,闽北成立分区委。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一、二次对赣东北根据地的“围剿”,并进军闽北。1931年9月1日至5日,赣东北党组织在横峰县葛源举行第一次党代表大会,9月5日选举了赣东北省委执行委员会,正式建立了赣东北省委,根据地亦称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1932年以后,根据地面积进一步扩大,苏区和游击区地跨赣、浙、闽、皖四省。同年12月,中共赣东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改称中共闽浙赣省委和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亦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或闽浙赣皖革命根据地,方志敏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这块根据地先后波及四省的72个县,苏区人口100多万,游击区人口则达2000多万,红军最多时达3万余人,成为全国六大苏区之一,在中国苏维埃运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信江、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在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与财税建设、军事建设、文化建设、土地革命等方面都充满着“活跃跃的创造”,被毛泽东誉为“模范苏区”和“方志敏式根据地”。特别是在经济方面,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建立门类较多的根据地工业、金融和交通邮电业,促进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很早就使用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现代经济手段促进投资和合作、合股经营,经济建设成绩斐然,得到了中央高度赞扬,许多做法被其他革命根据地所借鉴。赣东北根据地还较早建立了较为规范的财政、税收制度,促进了根据地的巩固与建设。

  财税是根据地巩固和发展的财力保障,财政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革命战争的胜负和根据地稳定。方志敏十分重视财税工作,亲自领导省苏财经委员会开展工作a。1931年5月,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将财经委员会改为财政部,首任财政部长即由方志敏亲自兼任。财政部负责全省的财政管理、苏区金融和税收征管,内设立土地税征收委员会。当时担任税收干部的人员,都要求经过组织选拔,政治上可靠,出身贫苦,对革命忠诚,办事认真,廉洁奉公。

  一、方志敏财税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革命和建设的现实需要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地处经济不发达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革命政权和红军要想与占据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反动政权和白军相抗衡,并长期生存下去,必须创造性地发展经济,打牢较为扎实的经济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合适的财税制度,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二)革命领导者眼界开阔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虽然主要是发动农民和产业工人起来革命和参加根据地建设,但革命的领导人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却是水平很高的知识分子,其中方志敏上过新式工业学校和洋人开办的学校,邵式平和黄道都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广泛学习了中外近现代科技和文化知识,拓宽了视野,为运用开办工厂和银行、发行股票和债券、建立财政预算制度、征收负担公平的累进税等现代手段发展经济和保障供给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经济与地域特点助推创新

  闽浙赣苏区相对于中心城市来说较为偏远,以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为主,群众整体很贫困。当年有两首民谣流传在横峰一带:半年野菜半年粮,松明火把照茅房。穷人流尽血和泪,衣不蔽体度时光。一担谷子借几年,九十九担挑堂前。镰刀挂上壁,饭就没有吃。贫苦百姓向往富裕,向往公平,向往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而穷则思变,为改变穷困落后的面貌,根据地只有千方百计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而好的经济组织形式、组织方法和公平合理的财税分配制度必然显著激发贫苦群众开展生产的热情。

  (四)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指导,同时也吸收了近现代先进的科技与经济理论成果。而“方志敏式根据地”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在苏区创建和各项建设当中不断践行包括财税在内的先进理论与方法,并善于从实践中发展和创造,这在新时期改革发展中仍然很有借鉴意义。

  二、方志敏财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广开财源,均衡负担

  赣东北苏区初创时期,革命所需的费用主要靠打土豪筹款和战争缴获。打土豪不仅能很快地筹措到革命经费,保证红军的给养和各级苏维埃政府的费用,也是推翻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需要。但时间一长,苏区及附近的土豪都打光了,战争缴获也不可能经常都能得到。于是,方志敏要求省苏财政部“多想办法,广开财源”。其主要做法,一是统一财政收支,凡军政机构打土豪罚款和各种税收统一入库,统一供给标准,建立预算制度,统筹各项开支。二是方志敏提出自力更生办财政的方针,苏区大力发展工业和对外贸易,开拓税源,财政收入以征收累进税性质的税收为主,开征了土地税、商业税、屠宰税和进出口税,并设立对外贸易处和船舶检查局,维护经济和财税权益。三是通过加强财税工作支援革命战争,帮助农民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制定财税政策注意不过分增加民众负担。赣东北苏维埃政府时期,财政负担了机关工作人员和战士的工资,另外每人每年还发给2元零用钱,每年发两套衣服。闽浙赣省苏维埃时期,军队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不发工资,但发给衣服和零用钱,每月还分发一次伙食尾子。在确保战争经费和各级苏维埃政府运转费用的同时,省苏维埃政府财政还拨出专款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救济避匪群众,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每到春耕时节,向农民发放低息贷款,帮助其购买耕牛、农具和种子。财政支持的消费合作社、储粮合作社为农民免除了高利贷盘剥。四是以税收收入为担保,发行公债券。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财税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不仅能基本满足自身的财力需求,还有力地支援了中央根据地。方志敏曾指示:中央苏区大,人多开支大,经济来源有限,要尽可能主动向中央苏区支援些金银、军需物资。根据资料记载显示,闽浙赣根据地曾经在财政上支援过中央根据地,其中一次就上交中央黄金500两。

  (二)实行土改,征收土地税

  方志敏在组织领导江西的农民运动时,就认识到土地改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关键。随着赣东北各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根据地的巩固发展,方志敏即着手部署土改,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农民从1928年冬季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分田运动。1930年3月,赣东北苏维埃政府通过了《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土地临时使用法》,其中规定: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苏维埃政府按照群众的需要,将所有土地分配给群众使用;凡是使用土地的群众,都要按照苏维埃政府所定的土地税则,缴纳土地税。土改的推行,调动了根据地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也为土地税的顺利征收创造了条件。

  从1928年到1934年赣东北根据地在方志敏等领导下,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土地税收政策,为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28年成立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后,明令废除一切苛捐杂税,政府只征收土地税,实行统一的累进税。当时政府财政主要来源于打土豪筹款和战争中缴获,虽然政府制定了税法,但几乎没有得到实施。1929年,方志敏在赣东北苏维埃第一次财税工作会议上,布置开征土地税。信江(赣东北)根据地在初期按亩计征,分最高、一般、最低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其中,最高上田每亩3斗,最低下田每亩5升。贫雇农中有疾病或其他困难者可申请减免,政府给予酌量照顾。红军的家属免税,工人、雇农本人免税,家属照贫农一样减税,贫农减其应纳税的5%,赤少队的积极分子免其本人纳税;因财政困难,土地税收十分之二收现洋或苏维埃的钞票,十分之八收谷子。土地税分两期征收,早禾田一期,迟禾田一期。

  1932年4月,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通过《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土地税法》,方志敏在该法公布时亲自作出了解释,并以文告的形式向群众公布。土地法规定,土地税依累进税率征收,全年收谷5担以下免收税;全年收谷5担以上到10担,每担收土地税谷5升;全年收谷10担以上到20担,每担收土地税谷7升;全年收谷20担以上到30担,每担收土地税谷9升;全年收谷30担以上到40担,每担收土地税谷一斗一升……全年收谷70担以上至150担,每担收土地税谷一斗八升。红军游击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以及红军中其他工作人员,均免其家庭纳税。工人、雇农免其本人纳税,但以有工会和雇农工会的会籍者为标准,如脱离会籍,即不能享受免税,工人、雇农的家属,按贫农一样减税。

  1933年3月闽浙赣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再次调整了税法,同年7月正式颁布了《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土地税征收法》。它与赣东北省土地税法相比,在税率、管理等方面作了调整和改进,税率略有提高,这也是赣东北根据地颁布的最后一个较为完整的土地税法。a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在对土地税的解释中说,“今年土地税率,增加半升谷,完全是为充实革命战费的供给,更有力地粉碎敌人的进攻,巩固扩大苏区”。

  (三)工商低税,促进经济发展

  信江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努力发展经济,保护贸易自由,允许外来经商,并在根据地内外广泛宣传,使原来不敢复业的中小商人开始活跃起来,商业市场越来越繁荣,商业税收成为根据地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1929年冬,赣东北根据地开征商业税,群众生活用品的税率一般为5%,有些只征3%。1932年12月,方志敏对赣东北苏区征收商业税和店租的方法提出指示:一是各商店资本,须根据其盘结簿及往来簿切实检查,但主要还是要参考其生意大小及周转快慢为决定资本之标准。二是开始征收商税的地方,第一步要召集商人会议,说明商业税的意义与收税办法。第二步即将商业登记表及每月营业调查表印好分发各商店,叫商人自己照实填写,限期送交县财政部。第三步即着手检查商店资本及生意总数。第四步如查出有以多报少者,即将该店东逮捕禁闭,并按该店应纳税款加5倍或10倍处罚,以警其余。第五步即发给营业证,以后按月收税。其资本未上百元免税的店铺亦应发给营业证,不收费,无营业证者不准其营业。1933年4月,方志敏就整顿赣东北苏区商业税收问题强调:“当此革命战争向前开展,战费日益浩大的时候,整顿商业税收,向商人收足税款,供给红军作战,是我们当前紧急的任务。”

  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实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省苏维埃政府依靠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地发展工商业,创办了各类小型军工民用企业,但这些工厂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军队和当地群众生活必需品,都免征产品税。苏区成立的各类消费合作社,也只限贫雇农户入股入社,发给社员证,凭证购物,不必交现金,商品也不征营业税。除此之外,赣东北苏区的工商税一般只征收利润的5%,有些群众生活必需品还只征收3%。由于根据地内实行的税率要比国民党统治地区低,故白区的商人都愿意到根据地来做生意,从而增加了苏区地方财政税收。

  (四)关税调节,壮大苏区经济

  1930年,方志敏等领导的赣东北根据地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畅通苏区和白区的物资交流,发展苏区经济,决定在赣东北苏区内各县建立对外贸易处和船舶检查局。其主要任务是沟通赤区和白区的区域物资交流,向白区群众宣传苏维埃的贸易政策与税收政策,增加根据地的财政收入。当时在信江河畔设立了三个船舶检查局,其中弋阳2个,横峰与铅山交界处一个,设在乐安江的船舶检查局4个,其中德兴、乐平各2个。船舶检查局主要工作:一是对来往船只进行检查和收税,其货物要按苏维埃政府规定征进出口税,进出口税率按货值一般是5%,有的是3%,对粮食交易则不征税,与根据地商业税政策大致相同,以纠正过去截获船只一律无条件没收的错误。按载货价值的3%收税,先由押船人员自报货物的数量和价值,如有隐瞒或诳报,一经查出则加罚税6%或9%。所收的税款由专人押送到苏区中心区域横峰葛源,最多一天收过3800块光洋。二是检查违禁品。主要如敌军火、军粮以及投机倒把物资,一经查出,全部没收。三是查坏人。如敌特及身份不明者,同时保卫水上交通秩序,以利苏区经济的发展。对检查局还订了一条严格的纪律:不许杀害船工,如谁打死船工,就必须抵命。同时还向船工宣传党的政策和革命的道理,在生活上则给他们许多照顾,做争取船工的工作,努力壮大革命力量。这样不断取得船工的支持,有的船工给苏区从白区带盐来,有的则为苏区通风报信。

  检查局刚成立时,由于火力不强,来往船只往往被对岸敌火力控制,无法正常开展检查和收税,后来加强了武装保卫,才使检查工作进行得较为顺利。如设在弋阳朱坑西童滩的第三检查局,开初即遇到敌人优势火力的压制,检查局随之派人到葛源向方志敏汇报情况,要求加强火力。方志敏对此十分重视,在当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调给检查局一挺水机关枪,同时补充了二十人、十条枪。后来县委又派人协助在河边修了许多工事,从此苏区火力大增,压倒了对岸的敌人,检查和收税得以顺利进行。

  船舶检查局所收税款成为赣东北苏区税收的重要来源,当时收入不少,一般每天收税3000元左右,最多时可达7000元至10000元。对外贸易处一天也可收几千元。进出口税的征收,为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注重财税法制建设并加强宣传

  方志敏十分重视根据地财税法制建设和宣传。在信江苏维埃政府时期,就制定了与财税有关的《土地临时使用法》和《土地税征收临时制则》。到赣东北省时,又制定了《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土地分配法》和《闽浙赣省苏维埃土地税征收法》。为了保证法律的严肃性,所订法律还经过省苏执委会修改审定和全省工农兵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颁布执行。方志敏还制定了《对于土地税征收法的解释》细则条文。为了使根据地广大群众都明了税法,苏区政府将税收法律条文等印成布告、文告等形式,广为张贴。当年列宁师范、列宁学校、工农识字夜校使用的课本——《工农读本》,也编入其内容,使苏区的税制税法做到了老幼皆知。

  (六)反对浪费,崇尚清贫

  方志敏旗帜鲜明地反对贪污浪费,号召军民节约每一分钱支援战争。政府财政支出从严从紧,每年都要组织节省运动,苏维埃工作人员和学生带头节约自己的伙食费和零花钱支援前线红军。方志敏本人就是一身清贫廉、洁奉公干革命的典型,在方志敏被捕时,身上除了一块旧表,再也找不出其他任何财物。

  在闽浙赣根据地的税收工作中,税收人员征收土地税时有严格手续,对徇私舞弊者,从严惩处。土地税法中规定,土地税征收舞弊者,要从严处罚。在征收土地税时一律裁给《土地税早田收条》与《土地税晚田收条》,其存根联由税收机关保存上报。苏维埃政府还及时处分了一批贪污浪费的政府工作人员,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闽浙赣根据地1932年12月20日第63期《工农报》登载了署名液若的《忽视土地税的弋阳二区财政部长》一文,指出:土地税是目前苏维埃主要税收,征收土地税,保存土地税是各级财政部最重要的工作。弋阳二区苏财政部长对于这点完全不能了解,他简直忘记了土地税是他应当负责管理的事情。二区土地税谷因仓破漏水,谷生了芽,将仓都涨破了,他还不晓得这回事。似这样忽视土地税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的弋阳二区财政部长,应该受到革命的纪律制裁。而1933年4月30日第76期《工农报》则将各地突击队检举出的贪污分子的“高姓大名”一一登载出来,在报上开了一个“贪污分子展览会”。其中揭露上饶六区乡苏代表徐厚福,私吞土地税谷、藕塘税、反动派谷子、地坪税共值大洋41元;葛源区黄溪沙坂前村苏委员段森太、邓致敏、邓金良、吴丰臣,瓜分土地税谷30余石,受到苏维埃政府的严惩。

  三、方志敏财税思想对苏区建设的作用

  由于方志敏等领导的闽浙赣苏区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经济财税政策,苏区经济建设和财源培植取得了较大成就,有力地保障了红军的给养,支持了革命战争,改善了人民生活,使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在根据地的经济和财税工作上,方志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为当代财税事业发展留下了宝贵遗产。

  (一)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开展土地革命,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生产力。一是颁布《土地分配法》和《平债法》,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分得了土地,废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农田亩产由原来的300多斤增加到500多斤。二是各级苏维埃政府特别是省苏维埃每年每季都要颁布“生产动员令”,要求雇农工会、贫农团、赤卫队、少先队、妇女生活改良委员会等,一致动员群众努力生产。闽浙赣苏区出产棉花多,苏维埃政府推行大规模的纺纱运动,广泛动员10万女工纺纱,并向白区大量采购纺纱器械,一年就织出5万到7万丈棉布,还施行关税保护制度,抵制白区布匹侵入,用自织棉布提供给根据地军民使用,做到自给自足。三是广泛开展劳动竞赛,组织各村群众积极分子成立生产突击队、模范队和冲锋队,进行生产竞赛,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队生产计划百分之百或超过的,即得生产模范队的荣誉奖,奖品多为奖旗、奖状,也有耕具、农具,使苏区工农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根据地的乡与乡之间签订生产竞赛合同,开展劳动竞赛,其中有两个乡在1932年10月份合同中的最低限度生产标准为:耕三分之二冬田;建立铲山团,把柽子山于前半月铲毕;每家种亩半油菜,要保护不被霜压死;每家孵一窝冬鸡;发展手工业学徒8名,等等。四是鼓励群众垦荒,开垦荒地者实行免税,雇农、贫农、中农开垦荒田,三年免收土地税,富农一年免收土地税,如田少人多的地方,可以移一部分群众往荒田多的地方去开垦。由于采取了正确的政策,苏区荒地大面积被开垦出来,仅1933年就开荒3万余亩。五是切实解决群众生产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如用银行贷款、组织耕牛组等解决耕牛问题,建立耕具制造所,政府工作人员组织“生产协助委员会”,帮助农民特别是军属发展生产,并组织互济会,发动群众互济互助。弋阳、横峰、葛源大都消灭了荒田,秋收收成非常好。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带来了市场的繁荣,苏区货币1元钱可以买到8~10斤拆骨肉,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六是发动全体劳动妇女参加耕种。七是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八是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林业生产。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闽浙赣根据地的农业生产1933年增产20%曾得到毛泽东的表扬。

  (二)工业体系初具规模

  本来闽浙赣根据地处于偏僻山区,交通不畅,信息封闭,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几乎没有现代工业。根据地建立后,利用赣东北自然资源丰富、矿产品种多的优势,因地制宜,白手起家,兴办各类工厂。一是从无到有,建立了自成体系的军事工业,拥有大小几十家兵工厂,能够生产子弹、炮弹、地雷、手雷、步枪、小钢炮等,并为部队生产军装和药品。二是民用工业遍地开花,将分散的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创办了规模不等的煤矿、铁矿、发电厂、锅炉厂、铁砂厂、硝盐厂、木炭厂、造纸厂、制糖厂、榨油厂、织布厂、织袜厂、制药厂、中药厂、农具厂等,基本形成了适应战争和军民生活需要的工业体系,除供应苏区外,有些产品还大量出口。

  (三)发展商贸,搞活流通

  各县区乡普遍建立了消费合作社、储粮合作社和苏维埃商店,开展平价贸易。省苏维埃政府还设立了18个对外贸易处,在信江流域建立了3个船舶检查局,加强对外贸易,确保市场供应,保护过往商人,维持正常进出口贸易。苏区每年出口茶叶3000~4000担,香菇200余担,毛皮3万余张。采取措施鼓励白区商人到苏区来做生意,如白区商人为苏区商人购进了急需的食盐、布匹、西药等商品,则免其税收,并且付给兑换券,白区商人持兑换券可以在苏区优先购买各种土特产品,从而吸引许多白区商人千方百计将紧俏物资运进苏区。这些做法有效地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保障了群众生活需要,拓宽了商品流通渠道。

  (四)拓展财用,保障供给

  方志敏重视用多种可行的手段筹集资金,并领导建立起以先进的累进税为主体的根据地税收制度,使税收成为根据地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也使各级人民民主政权有了稳定和相对充裕的财政收入,为巩固政权,保障人民军队的军费需要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财力保证,保障了根据地党政军民统群各机关、团体各部门的供给,对巩固人民政权、取得革命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友情提示:一周新文|税收公益服务|学术资料中心|学会记事

版权所有:中国税务学会 国新网 1012012003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6063117号-1

技术支持:北京中税和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枣林前街68号 邮编:10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