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探讨

受疫情影响 世界经济面临高度不确定性

2020年03月27日 来源: 中国税务报 作者: 魏军波 丛林 孔向荣

OECD中期经济评估报告认为

受疫情影响 世界经济面临高度不确定性

建议各国在医疗、弱势群体扶助、金融、财政等方面迅速实施针对性政策

  编者按3月2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题为《冠状病毒:世界经济处于危险中》的世界经济中期评估报告,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和预测。报告封面是一张空荡荡的机场大厅照片,暗示着疫情暴发导致世界各国采取旅行限制,经济前景不容乐观。目前这份报告还没有中文版,为及时反馈OECD对疫情的潜在影响和世界经济前景的评估以及相关应对措施,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组织人员编译整理了这份报告,本报选摘主要内容刊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近期发表中期经济评估报告,警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正使全球经济陷入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报告认为,疫情暴发使得全球经济前景面临高度不确定性,下行风险加大,经济增长将进一步减缓。因中国在全球供应链、旅游及商品市场中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及多重因素对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对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产生明显影响。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GDP年增长率将低于5%,全球GDP第一季度增幅可能降至零以下,全年GDP增长率下降0.5个百分点,由2019年的2.9%降低至2.4%。

  OECD在报告中基于两种不同情境,对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前景造成的潜在影响进行了推演,在疫情暴发可控的“基本情境”下,2021年中国GDP增长率将恢复至6.25%~6.5%,全球GDP增长率恢复到3.25%,达到疫情暴发前的预期水平。在出现更大范围传染的“多米诺骨牌情境”下,全球经济将遭遇巨大的下行风险,世界贸易遭受打击,多个经济体的经济将陷入衰退。2020年全球GDP增长率下降1.5个百分点。

  OECD还在报告中提出政策建议,各国政府应在医疗、弱势群体扶助、金融、财政等方面迅速实施针对性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减少疫情造成的不确定性和对经济前景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当前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全球经济前景因疫情暴发仍然低迷。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并给经济造成了重大破坏。中国采取了隔离、对劳动力流动及旅行进行限制等疫情防控措施,防控措施的采用意味着在疫情持续暴发的同时,生产也将大幅收缩。随后暴发疫情的其他国家(包括韩国和意大利)也采取了类似防控措施,如隔离和关闭边境等,影响基本相同,只是规模较小。疫情发展还对其他国家造成了明显的不利影响,包括全球供应链的直接破坏,进口商品及服务需求的疲软,国际旅游和商务旅行大量减少等。金融市场更趋于规避风险,美国10年期利率跌至记录最低点,股票价格急剧下跌,商品价格下降,商业和消费者信心下降。

  相对于过去的类似疫情(例如2003年SARS暴发),现今全球经贸联系已更加紧密,中国在全球产出、贸易、旅游业和商品市场中都承担着更重要的角色,这放大了中国经济受疫情冲击后对其他国家产生的溢出效应。即使疫情暴发高峰是短期的,并且生产和需求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逐渐恢复,疫情仍会对2020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造成重大影响。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全球经济已出现企稳迹象,但经济活动仍然疲弱。在一些国家受到罢工、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影响的情况下,经初步估算,全球GDP增长率在2019年第四季度进一步缓升至略高于2.5%。美国的增长趋势接近世界水平,日本在2019年10月份消费税增税后需求急剧下跌,那些受全球贸易放缓影响严重的经济体(包括德国)持续疲软,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持续放缓,中国的GDP增长放缓,印度的不良贷款和过度杠杆化的公司资产负债表给投资造成了压力。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大大削弱了近期全球经济前景。自2020年1月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已感染近8.5万人(据人民日报报道,截至北京时间3月24日上午11时,全球确诊新冠肺炎突破38万例。——编者注),近期中国以外的感染病例数量迅速上升。疫情暴发地湖北省的产出约占中国4.5%,随着防控措施的实施,在全国范围的影响迅速显现,形成对旅客运输、劳动力流动和工作时间的广泛限制。今年2月的数据指标表明,中国国内经济活动显著下降。虽然2月底已初步显现温和的改善迹象,但2020年第一季度产出水平将低于2019年第四季度的情况,似乎不太可能迅速改变。

  作为最重要的中间产品生产商(尤其是计算机、电子设备、药品和运输设备),同时也是许多商品的主要需求国,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疫情影响地区恢复全面生产的时间长期延迟,世界范围内供应运输时间加长,造成许多国家制造业的进一步疲软。

  对旅行的限制以及计划中的访问、航班、商务和休闲活动被取消,严重影响着服务行业,而且情况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游客约占所有跨境游客的1/10。对许多国家来说,面向中国的旅游服务出口(包括中国游客的消费)非常重要。来自中国的出境旅游实际上已停止,这对行业近期的需求造成巨大冲击,影响已在许多旅行目的地充分显现。

  基于不同情境假设下的全球经济推演及分析

  报告按照“基本情境:疫情暴发可控”和“多米诺骨牌情境:更大范围的传染”两个假设情境,对全球经济进行了推演和分析。

  (一)基本情境:疫情暴发可控。

  在基本情境下,假设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疫情达到高峰,其他国家的疫情温和且可控,病毒暴发及影响如期消退。报告预计中国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下降约2%,全年GDP增长率将降至5%以下,进口需求减少约6%。2021年GDP增长率将恢复至6.25%~6.5%,逐渐恢复到没有疫情前的预期水平。2020年全球GDP增长率预计将降低0.5个百分点,从2019年的2.9%降至2.4%。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将有助于全球GDP增长率在2021年恢复到3.25%,恢复到疫情暴发前的预期水平。

  全球贸易将受到严重冲击,2020年上半年全球贸易额将下降1.4%,全年下降0.9%。2020年将会出现通货紧缩,在OECD经济体中,通胀率将下降约0.25个百分点,在非OECD经济体中,通胀率将下降更多。在具有政策空间的OECD主要经济体中,政策利率将降低25个基点以上,受疫情影响严重的经济体的政策利率将下降更多。对于一个典型的发达经济体,政府预算赤字总体增长将会很小,2020年预计约占其GDP的0.1%。

  因与中国经贸联系强度不同,世界各国受影响大小也各不相同。在短期内,疫情将对日本、韩国,东亚和东南亚的其他较小经济体,以及大宗商品出口国的GDP造成不利影响。而对与中国经贸联系相对不太紧密的其他经济体,影响将相对温和。

  (二)多米诺骨牌情境:更大范围的传染。

  在多米诺骨牌情境下,假设亚太地区和北半球主要发达经济体都暴发了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新冠病毒疫情,受影响国家GDP总和占全球GDP的70%以上。报告预计在此情境下,全球经济将遭遇巨大的下行风险。包括日本、欧盟在内的多个经济体的经济将陷入衰退。由于主要出口市场和供应来源国的经济衰退,对中国的影响也将进一步加剧。预计在2020年下半年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将达到高峰,全球GDP增长率下降1.75个百分点,全年GDP增长率下降1.5个百分点,为病毒暴发前预计增长率的一半。世界贸易明显疲软,所有经济体的出口均遭到打击,2020年世界贸易全年下降约3.75%。

  相比“基本情境”,“多米诺骨牌情境”将导致更严重的通货紧缩,OECD经济体的消费物价2020年将下降约0.6%。在货币及财政政策上,在有足够政策空间的发达经济体中,政策利率将在2020年平均降低约1个百分点,预算赤字大量增加。在中等发达经济体中,财政赤字将升至GDP的0.5%。

  各国应完善政策并采取有效行动

  报告还认为,疫情如持续并扩大,将增加全球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中美、欧美在贸易和投资关系方面将持续紧张,未来的英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继续保持不确定性。金融市场对疫情的反应强烈,经济增长变缓、企业债务增加与信贷信用质量恶化这些问题之间的紧张矛盾进一步增加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如这些重大下行风险成为现实,全球增长将大大弱于预期。为了有效、及时地稳定经济,全球所有主要经济体内部和经济体之间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行动。

  报告提出,各国应完善政策,采取有效行动,以减少疫情造成的不确定性和对经济前景的影响。报告建议,中国等受疫情暴发影响大的经济体可以采取以下针对性措施:

  对医疗体系提供额外的财政支持。包括提供足够的资源以确保足够的人员配备和检测设施,实施所有必要的预防、控制和缓解措施。

  缓解疫情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不利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如用短时工作计划,为失业家庭发放补助,提供失业保险,负担抗疫医疗费用等。

  为金融体系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例如,允许银行为存在现金流问题的公司(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帮助,减少或推迟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地区、行业的企业税款缴纳或债务偿还,降低能源等相关成本,暂时降低银行准备金水平等。

  充分发挥“自动财政稳定器”的作用。扩大卫生服务支出,实施有针对性的临时财政措施,对因运输和旅游急剧下滑受损严重的行业提供特别支持。

  报告还特别指出,为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中国宣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助于需求恢复的财政、货币政策措施。如果出现增长无法持续或政策工具有效性低于过去的情况,仍有采取进一步措施的空间。但是需要谨慎选择方法,以避免增加结构性问题的出现,如企业高债务负担和持续去杠杆化的挑战等。(作者系国家税务总局驻荷兰国际财税文献局和国际税务司工作人员)

友情提示:一周新文|税收公益服务|学术资料中心|学会记事

版权所有:中国税务学会 国新网 1012012003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6063117号-1

技术支持:北京中税和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枣林前街68号 邮编:10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