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探讨

刘尚希:靠减税应对疫情冲击作用不大 应采取非常规货币政策

2020年04月16日 来源: 人民政协报 作者: 崔吕萍

  随着一季度中国主要经济数据陆续公布,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以及经济对疫情的“应激反应”,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出来。“不仅是中国经济,全球经济在疫情之下都有'应激反应',这种不确定性至少会持续到年底。为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准备以对冲这些'应激反应'。”在接受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这样说。

  启动危机应对模式正当其时

  记者:受疫情影响,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近期纷纷提示,新冠病毒或将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将出现“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经济后果”。在此特殊时刻,对于疫情冲击和经济“自救”,您怎么看?

  刘尚希: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疫情防控模式和疫情风险的匹配度。现在多国形成了不同的疫情防控模式,例如中国模式、英美模式、东亚模式等,差异主要在于隔离的方法。虽然各国都在努力构建和疫情风险更为匹配的防控模式,但最终的防控效果仍难以估计,这使得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较难预测。中国经济很有韧性,但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背景下,我们仍应作好各方面准备。

  必须看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不是暂时性或局部性的,疫情对中国形成了叠加性的冲击:第一轮冲击来自国内疫情暴发,对需求、供给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包括对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和资金链带来的影响;第二轮冲击来自全球疫情蔓延,全球经济体系受到疫情影响程度持续加大,其深度和广度还在不断拓展,且全球疫情面临着高度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甚至很有可能持续到年底。

  基于目前对于疫情的判断,我认为中国启动危机应对模式是正当其时的。我们要避免采用原有宏观调控思路,因为原有的宏观调控思路解决不了疫情冲击的问题,这种危机应对模式并不是逆周期调节、也不是强刺激,而是要加大政策对冲的力度。当前宏观政策的性质应是救援和政策对冲,要明确宏观政策的性质,否则很容易形成政策的路径依赖。

  财政货币政策发力要更灵活精准

  记者:您长期关注投资和消费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特殊时期为稳住中国经济基本面,投资和消费应该各自扮演怎样的角色?

  刘尚希:我建议采用以公共消费为主的一揽子政策思路。当然,以公共消费为主,并不是说完全不要投资,而是把重点放在消费上,让政府投资转变到支撑公共消费这个轨道上来,不要搞成两股道、两张皮。

  同时,激励市场主导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也能激发部分潜在需求。加强政府的数字化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在运用数字化方面,政府落后于企业。我认为也可以趁疫情建立一个专项计划,加快政府数字化进程,加快改变政府运作模式,提高政府运作的智能化程度,如产品服务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智能监管的提升,这有助于大大改善营商环境。政府运作模式的升级,可以为工业互联网、数字产业、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的加速发展扫除障碍和创造条件,如公共数据的开放是数字金融等数字产业发展的前置条件。这样也能激发出一些潜在需求。

  而针对一揽子的政策方案,我认为可以设立专门的预算盘子。可以将特别国债、专项债和调整支出结构“挤”出来的资金都放到专门预算当中去,做一个与一揽子政策相匹配的整体化的安排。设立专门预算的好处在于能够对资金进行统筹,提高政府政策与资金的匹配性和透明度,也能让社会更清晰地了解到政府政策的力度和方向,以确保宏观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建立专门预算,形成政策的“规模效应”,也有助于提振信心,引导预期。

  应对疫情冲击,从财政政策的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当前减税的作用不大。当前社会各界对政府赤字率和政府债券规模的大小十分关注,我认为我们更应考虑的,是政府应该在哪些方面出台政策,如何实施政策,具体怎么做。在这方面多讨论形成共识,我想这比讨论赤字和债务高低要更好。从货币政策来看,我们可以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举措来应对疫情。当前条件下,不用过于担心货币供给导致通胀的问题,货币供需的机理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货币政策的目标应是避免资金链大面积断裂,以保供应链、产业链和就业岗位。应重新评估金融风险防控目标,应从更宽广的视野来考虑。

  另外,我们应特别关注的一点是,改革在当前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应急救援政策能够稳定短期预期,而改革能够引导长期预期。此时应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一揽子改革方案,从发文到变成落地,这对市场将会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也能大大提振市场对经济前景的信心。

  五个方面发力扩大内需

  记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日前召开会议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促进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那么,围绕扩大内需,您有哪些建议?

  刘尚希:扩大内需应从供给侧入手,因为消费增长长期看取决于收入和就业,而就业却取决于有效供给的形成。供给与需求是循环状态,经济与社会也是循环状态,财政金融与经济社会是更大的循环,不能切割开来,就事论事来扩大内需。短期的对冲政策,如发放消费券,也要放到长期框架中来考虑。扩大内需至少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首先是政府对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兜底,避免疫情冲击下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失去保障。

  其次是对暂时失业和待业人员及时提供失业救济,并在无工作期间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政府提供培训补助。

  这个话题我希望展开一点来说,谈就业问题,我想重点是保存量,同时也要注意增加对待业、失业人员的培训。保存量,重点是保小微企业的存量就业岗位。失业问题涉及社会政策,本来就有一部分人选择在春节前后辞职再谋新工作,加之疫情在国内外相继暴发,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当前处于无工作状态。建议对无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进行兜底,同时也应把握时机,对失业、待业人员进行培训。我国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技术工人短缺也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不如趁这个机会,组织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我觉得除了发消费券,还可以发培训券,这能让无工作人员有事可干,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力资源的积累,更为疫情过后的经济恢复发展提供更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

  第三是扩大公共健康消费,结合当前疫情防控需要,实行全民体检,重点是发现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同时加强社区健康培训教育和宣传,提高全民卫生知识水平。针对公共卫生领域存在的短板,完善规划,增加设施投资和人力。

  第四是为线上消费创造条件,推动绿色消费,如加快公共网络普及和提速,尤其是5G基站和应用场景部署。

  第五是结合城市化、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趋势,加强公共消费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线上线下的互联互通。

友情提示:一周新文|税收公益服务|学术资料中心|学会记事

版权所有:中国税务学会 国新网 1012012003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6063117号-1

技术支持:北京中税和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枣林前街68号 邮编:10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