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全面减税降费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成本的“减法”,市场活动的“乘法”,是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助力实体企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降低企业生产税费负担来增加市场活力,优化企业供给质量和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全社会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建立增加长效有效供给体系,同时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释放和扩大消费需求市场。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供给体系质量提出的要求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质量。具体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生产结构,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增强有效供给应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和调整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为:
(一)降低企业税收负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2015年以来通过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扩大小微企业范围、降低小微企业所得税税率减轻小微企业税收负担;2017年、2018年、2019年先后取消、降低增值税税率,改革后增值税适用税率调整为13%、9%、6%三档;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单位缴费比例,减轻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清理电价附加费、降低过路过桥费等运输流转费、降低企业宽带平均资费等,大大降低了企业税收负担和生产成本。
(二)增强企业投资意愿,激发企业投资活力。通过全面大规模减税降费,有利于企业减轻税费负担,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经营利润,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尤其是以研发创新投入为主的进项抵扣,进一步支持了企业研发创新行为。同时通过减税降费从体制上解决激励和减负问题,降低企业社会负担后轻装上阵,增加有效供给积极性,助推“僵尸企业”焕发新活力,由“死”变“活”。
(三)优化企业供给能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降税降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对企业最为实在的有效举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税负降低,其投资积极性和创新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企业可借此将生产要素投入到产品质量提升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提高创新生产能力,提高企业资源效率增强内生动力,提升供给产品质量,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四)优化产业间资源配置,提高全社会全要素生产率。资源错配是长期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偏低的根本原因,表现为新增投资过度集中于虚拟资本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生产要素进入能提供有效供给的领域,优化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减税降费通过优化企业供给的质量和结构,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产品质量提升。
过去我国经济高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但是过多的政府投资往往会带来投资效率下降、投资—消费比例失衡等负面效果。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中美贸易摩擦带来贸易摩擦增加、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减弱等综合影响,造成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弱,在此背景下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十分重要。从需求侧来说,减税降费通过个税改革、社保降费、企业减负等方式增加纳税人可支配收入,有利于增加消费规模。
(一)通过基本扣除和专项附加扣除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计划,降低了中低收入纳税人的个税负担,增加了纳税人税后可支配收入,有利于提高纳税人及家庭的消费水平。中低工薪收入纳税人的所得税降低幅度相对较大,而中低收入群体低收入主要来源是工资性收入,其边际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群体,中低收入群体的人数也远高于高收入群体,由此鼓励和扩大了消费规模。
(二)锁定企业的减税降费改革减轻了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税收负担,通过价格传导机制作用直接降低了消费品价格,而降低产品和服务税收成本间接降低了消费品价格、拓宽了其他消费需求空间,消费品相对价格下降带来的相对价格乘数效应,进一步加强了消费的积极效应。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是促进经济平衡发展的驱动力,当前中国经济质量的提升及改善,不仅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进行讨论,同时还要意识到,供给效率低下与消费升级导致的供需错配,也是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扩大需求增加经济增长总量,实现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发展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因此,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创新供给,同时也需要消费升级,实现供给与需求的互动升级和动态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