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市场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为有效应对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大力刺激消费和提振消费信心,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一些地方和部门相继出台多项促消费政策措施,包括发放电子消费券,产生了积极的市场效应和社会效果。
2019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7.8%,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第一动力,也是推动经济社会秩序恢复的重要手段。消费券对经济的刺激,是一个“需求——生产——就业——收入——需求”的循环链条,政府发放消费券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不容置疑,且具有持续性影响。目前,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惠及范围、使用期限等,相当程度尚依赖于政府财力。为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同时增加经济社会效益,可以对消费券资金来源和发放形式进行创新。
就资金来源问题,可以考虑与企业进行合作,根据不同产品的需求弹性,与企业进行比例分摊,既可以促进居民消费,帮助企业恢复生产,又能减轻政府的负担。在落实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政企合作类消费券的比例分配和消费券使用解释权归属问题,寻找三方利益均衡点,保证在消费券发放和使用过程中,国家、企业和居民三方权益依法得到平衡合理保护。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城市选择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发放消费券的入口。数字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大数据运用,通过第三方平台发放消费券最大的优点是机会均等化。传统的消费券大都通过单位或者企业发放,而支付宝、微信等作为全民性的大数据应用,可以突破职业、年龄、数量限制,让每个人都有获取消费券的机会。此外,电子消费券相比于纸质消费券发放成本更低,领用、使用更加便捷,保存更加容易,在有效降低政府财政压力的同时,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了更便捷有效的权益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消费券短期内具有刺激经济和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但消费券发放对象、发放期限、发放金额的有限性决定了消费券发挥刺激经济、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目前,不少地方和领域已全面复工复产,而餐饮、旅游、娱乐等行业和领域的消费恢复,仍处于起步或提升阶段,大部分消费恢复主要发生在刚需领域。
从长期看,各类分期贷款方式会影响消费者的跨期选择,而受疫情影响,居民收入水平和企业复工复产、项目推进等仍具有不确定性,消费者的当期消费仍会受到较大影响。比如,复工后一些企业实行高管降薪、工资挂钩业绩等政策,都可能促使消费者作出消费延期的选择。
这就意味着,要刺激和恢复经济,显著提振市场信心,政府除了发放消费券,还需要相机实施其他补偿性财政政策,给市场以过渡期,以稳定经济、稳定生产进而稳定收入、稳定消费。复工以来,不少地方推出了减税降费政策,以帮助企业恢复生产——相较发放消费券,减税降费作为供给端财政政策,能更有效帮助降低企业成本,特别是给予中小企业更多自主权。
不论是需求端的消费券,还是供给端的减税降费,对恢复经济都具有重要作用。从减轻中小企业压力、恢复经济、稳定就业以及转变经济发展动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现在减税降费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也具有更长远的效益。疫情缓解和结束后经济如何复苏,短期要看消费券,长期要看减税降费,后者尤需加大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