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精确执法的内涵和外延
2022年04月14日
来源:
中国税务报
作者:
谢波峰
依法治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提出坚持依法治税,着力建设智慧税务,深入推进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准确、完整地理解精确执法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智慧税务建设,为推进依法治税提供科学的实施路径和技术平台。
从准确性和确定性的角度理解精确执法。精确执法要求实现经验式执法到科学精确执法的转变,是与进一步提高依法治税水平的目标相适应的。精确执法不仅是准确理解税法并加以执行,还要求执法过程和结果的确定性。一方面,税务执法兼具法律和管理两个领域的特征,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变为具体的执法行动,需要税务人员准确地理解并执行税收法律法规,避免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执法不公;另一方面,即使执法人员能够准确理解和执行税法,但不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涉税违法情形总有差异,加之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税法难免滞后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客观上会出现难以准确适用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形,此时应通过完善执法程序和标准、拓展处罚方式及调整处罚结果等手段,避免出现因自行裁量权过大、不同区域标准不一致等各种因素导致的“同案不同罚”现象,增强税务执法确定性,保证精确执法。
从不断发展的税收实践中理解精确执法。精确执法是在不断发展的税收管理实践中,科学理解和尊重税收遵从客观规律的结果。税务执法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税收遵从。过去,无论从契约论,还是效用论等不同的经济学理论角度,都很难充分掌握纳税人税收不遵从的确切原因和解决方法,仅靠处罚手段也无法完全解决税收不遵从问题。随着各国税收实践的发展、行为经济学的兴起,近年来,各国税务部门逐渐认识到公平准确的税务执法结果是影响纳税人税收遵从行为的关键因素,公平准确不仅反映在执法结果方面,还应在执法程序、执法过程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因此,针对轻微涉税违法、复杂税收环境等难以量化的执法场景,发展形成了说服教育、约谈警示等非强制性执法方式,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成为税务执法体系中有效的辅助手段。
从“四精”是有机统一整体的角度理解精确执法。《意见》提出,到2023年,基本建成“无风险不打扰、有违法要追究、全过程强智控”的税务执法新体系。精准监管和精细服务,为实现“无风险不打扰、有违法要追究”的执法准确性提供了基础,而“全过程强智控”不仅有利于增强准确性,而且为确定性提供了保障。从这一角度来看,健全税费法律法规、规范税务执法行为、加强税务执法区域协同、强化税务执法内部控制等重要制度无一不有利于提高税务执法的准确性和确定性。更进一步来说,全社会的精诚共治,能够为税务部门的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支持。
在智慧税务建设中推进精确执法。在准确、完整地理解精确执法的基础上,智慧税务为推进依法治税提供了科学的实施路径和可靠的技术平台,通过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实现税收法治制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互动与融合。
首先,将立法成果融入智慧税务建设。在不断推进税收法定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逻辑统一、容易理解、便于准确执行的多层次税收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税务执法平台,同时,利用税收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将立法成果融入智慧税务相应平台,让税务执法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其次,在拥有海量涉税案例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技术,构建“文本+判例”智慧税务执法系统,通过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实现准确性和确定性兼备的税务执法过程和结果。再次,在宽严并济税务执法理念的指导下,搭建“自动+主动+互动”多管理模式的智慧税务执法平台。在流程清晰、责任明确的情况下自动执法;在税务人员主动执法时予以支持;在征纳双方需要沟通时提供多元化互动平台。最后,在不断推进智慧税务建设中,通过对纳税人缴费人的需求和行为分析,进行制度创新,跟踪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提高依法治税的水平和效率。通过智慧税务建设,让纳税人缴费人感受公平、公正、公开的执法过程,让税务人感受执法的责任和光荣。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税收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