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后,各级财税部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已取得显著效果。今后,以减税降费为取向的政策格局,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方面会有更大作为,在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将持续发力,让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更强。
把减税降费作为新时代的重要政策手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社会的运行效率,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红利,同时要求激发主观能动性,催生新产业、创造新需求,为经济增长创造新的动能。
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各个领域不断深化改革,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成功实现经济起飞。特别是在基础设施领域,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成就。贯穿、连通全国各地区的基础设施为生产要素和产品的自由流转提供了硬件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立全国统一、完备的基础设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宏观经济形势下行,我们通常运用扩大政府投资支出的政策手段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时至今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成,中国进入了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数据已经成为继工业社会中资金、劳动、土地等之外的新生产要素,对数据的搜集、分析、利用已成为新的增长动力,与之相关的产业领域都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市场主体活力是加速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动力。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思想、创意对培育新动能的贡献和作为,与增加财政投资支出相比,减税降费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更多投资决策权交给市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特别是实体经济的活力,可有效抵御宏观经济运行风险带来的影响。
减税降费为构筑高质量营商环境奠定良好基础
市场主体所面对的税费制度体系,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构筑高质量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推动税费改革的目标和初心。本轮减税降费,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着眼于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税制体系,从根本上增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驱动力,体现了顶层设计、系统集成、连续发力的特征。
减税降费规模空前,有效稳定市场预期。稳定市场预期和提振发展信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减税降费规模达到万亿元级别,向市场主体传递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决心与担当,有效稳定了市场预期,提振了市场信心,特别是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政策持续发力,精准定位痛点。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在市场资源配置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其税率档次过多、进项税款留抵等税制设计,一度影响了税制中性作用的发挥。从成熟市场经济体的经验来看,降低增值税比重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商品和要素流转环节的负担,促进新动能培育和经济转型发展,有利于细化市场分工、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体系。本轮减税降费是一个系列、连续的政策组合,早在2017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就发文取消了13%的增值税税率,拉开了营改增后深化增值税改革的序幕,随着进一步降低税率、留抵退税的落地,税制中性全面增强。此外,中国财税部门还在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措施、社保费率下调等方面多维发力,有效扩大就业,稳定投资增长。
注重短期政策调控和提升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机融合。减税降费有效应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逆周期调节政策,着眼于提升国民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短期和中长期的双重效果。从目前减税降费的趋势来看,各类政策措施还在持续细化。随着减税降费落地见效,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会更低,再配套其他领域的改革措施,预计中国营商环境会更优,中国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会进一步提升。(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